国民党(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国民党(完整文档)

 

 从“家天下” 变为在野党 1949 年底, 国民党在内战中彻底失败后被迫逃往台湾, 并一直以“执政党” 身份在台湾地区执政长达 50 年之久。

 在 2000 年 3 月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改选中, 国民党因内部分裂惨遭挫败, 一夕之间丧失执政权、 沦为在野党, 前途如何, 就看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

 一、 蒋介石:

 “反共”、 专政(1949-1972 年)

 为了将台湾建设成“反共复国基地”, 国民党逃台之初除了将在大陆实施的专制独裁统治全面复制到台湾,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

 一是“改造” 政党。

 蒋介石一直认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涣散、 党纪荒废、 党员堕落”, 因而有必要对逃台后的国民党进行全面改造, 但这一名为“卧薪尝胆” 的改造变成了蒋介石排除异己、 加强统治的游戏。

 经此“改造”, 阎锡山、 何应钦、 孙科、 白崇禧等在大陆显赫一时的党、 政、 军界实力派人物一一被排挤出决策圈, 在大陆叱咤一时、掌握党务机器的 CC 系首领陈果夫、 陈立夫兄弟, 更是一个病死, 一个远走美国养鸡度日,使国民党成为真正清一色的“蒋家天下、 蒋家党”。

 二是搞“白色恐怖”。

 国民党逃台之初, 岛内人心惶惶、 动荡不安, 为稳定局势, 加强对岛内民众的控制, 国民党不仅于 1949 年 5 月颁布了“戒严令”, 并陆续出台了 30 多种与之相配套的法令, 厉行“党禁”、“报禁”、 严禁各类政治活动, 全面“清共”、“肃共”, 被国民党当局冠以“匪谍”、“共党人员” 名义秘密处决及入狱者不计其数。

 与此同时, 为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 国民党当局还大力扼杀自由、 进步思想, 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

 雷震、 殷海光、 柏杨、 李敖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不是被抓去坐牢就是被暗杀。

 三是“反攻大陆”。

 蒋介石败退之初, 始终把“反攻大陆” 作为其基本政治路线, 不仅不断提出“一年准备、 两年反攻、 三年扫荡、 五年成功” 的时间表, 还集中一大批反共分子, 前后研究出了 1000 多种“反攻方案”, 并组织大规模的“游击武装”, 不断侵扰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 还利用大陆三年自然灾害、 中苏关系紧张、 中印边境战争、 越南战争等时机筹划“反共复国”, 但大多在祖国大陆的反击下以失败告终。

 四是开展土地改革。

 为制止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当局被迫从 1949 至 1952 年在台湾实行被称为“德政之一” 的“土地改革”, 使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从而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缓解了经济危机, 同时也稳定了政局。

 二、 蒋经国:

 “政治革新”(1972-1988 年)

 进入 1970 年代后, 面对中美关系逐步走入正常化、 岛内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等内外困境, 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当局启动了“政治革新”。

 1971 年 9 月 21 日, 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同时把台湾当局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并引发了 20 多个国家一夜之间与台湾当局“断交” 的“外交风暴”, 这被蒋介石称为国民党“迁台以来最大的挫折”。

 1972 年 2月 21 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 双方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虽然蒋痛骂美国背信弃义、 出卖国民党, 但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并以“庄敬自强、处变不惊” 自慰。

 1979 年, 中美正式建交, 同时与台湾当局“断交”。

 国际人格的丧失使国民党以“中央政府” 名义治理台湾地区的“法统地位” 受到了极大挑战, 国民党开始面临治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危机。

 与此同时, 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及教育水平的提高, 迅速膨胀的中产阶级、 知识分子队伍要求分享政治权力的意识不断增长。

 他们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极权统治极为不满, 迫切想改变“纳税有份, 参政无份” 的政治局面, 要求解除“戒严”、 开放“党禁、 报禁” 实现民主政治的呼声高涨。

 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各种被统称为“党外” 的反国民党势力异军突起, 并于1986 年突破“党禁” 成立民进党, 公开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提出挑战。

 1975 年, 蒋介石病逝台北, 其子蒋经国全面掌握党政军大权。

 为挽颓势, 蒋经国自 1972 年

 出任“行政院长” 后便打出“革新保台” 旗帜, 出台了一系列“政治革新” 措施。

 一是大力推行“本土化” 政策。

 国民党逃台之初, 为防止本省籍人士坐大危及自身统治, 基本上由随国民党自大陆逃台的外省籍人士占据“中央” 政府的重要职位, 本省籍人士只能在地方发展, 难以进入上层决策圈。

 但这一省籍歧视政策却引来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 并直接引发了省籍矛盾。

 蒋经国被迫在 1972 年开始有计划地推行“本土化” 政策, 扩大本省籍精英在党政机关中所占的比例, 并极力拉拢台湾地方势力, 起用、 扶植一大批本省籍人士出任党政要职, 李登辉、 林洋港、 吴伯雄等一大批本省籍精英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入国民党上层权力圈的。

 二是大力进行“行政革新”。

 蒋经国掌权后大力推行“新人新政”。

 不仅大刀阔斧地展开人事改革, 大量启用新人与年轻人, 使连战、 陈履安、 关中、 宋楚瑜、 钱复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成为政治舞台上耀眼明星。

 还提出了“禁止公款吃喝、 行政官员不得进出娱乐场所、 官员下去视察必须轻车简从、 杜绝贪污、 受贿” 等“十项革新要求”。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外界对国民党贪污、 腐败、 老化的不良印象, 蒋经国也因此获得了“平民总统” 的美称。

 三是实行“政治革新”。

 在中美正式“建交”, 祖国大陆提出“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基本政策方针, 以及岛内民众强烈要求开放“党禁”、 解除“戒严” 的内外压力下, 蒋经国在 1986年 3 月的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宣布进行全面“政治革新”。

 其中最具关键性影响的就是于 1987 年 7 月 14 日宣布解除长达 38 年之久的“戒严令”, 岛内民众自此可以不受“党禁”、“报禁”、 集会游行的限制, 自由地争取参政、 问政、 议政的机会。

 这是国民党自 1949 逃台以来, 在政治上进行的最大幅度的一次调整, 为李登辉时期的“宪政改革” 奠定了基础。

 三、 李登辉:

 “国民党台湾化”(1988-2000 年)

 在日据时期长大的李登辉属于极少数深得“日本皇恩” 的“皇民”, 曾改日本名为“岩政里男”。

 1970 年代初, 身为“农经专家” 的李登辉因缘际会获得蒋经国的赏识, 1972 年被任命为主持农业改革的“政务委员”, 之后历任台北市长、 台湾省主席等要职, 并于 1984 年升任为蒋经国的“副总统”, 成为权倾一时的本省籍“风云人物”。

 蒋经国信任、 提拔李登辉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方面蒋认为李是学者从政, 没有政治野心、 也没有政治班底, 不会拉帮结党,易为各派势力所接受, 也便于控制; 另一方面是李登辉的本省籍背景顺应了蒋经国推行“本土化” 政策的要求, 有利于树立用人不分省籍的形象, 缓解因政治资源分配不公而引起的矛盾。

 蒋经国当时并未规划由李登辉来接班, 而是一直想大力培养次子蒋孝武, 但因蒋孝武涉嫌主导 1984 年的刺杀江南命案, 引来岛内外的强烈反弹, 迫使蒋经国在 1985 年底和 1986 年初两次对记者公开声称:

 “从未考虑由蒋家人来继位, 蒋家人不能也不会竞选下届总统。”“传子梦” 破灭后, 蒋经国便开始筹划由“副总统” 李登辉、 国民党秘书长李焕、“行政院长”俞国华、“参谋总长” 郝柏村等四人集体接班, 但还未等这一规划完成, 蒋经国就于 1988年 1 月 13 日突然病逝, 当天下午李登辉就依法继任“总统”。

 但是, 党内却围绕具有真正实权的国民党主席一职到底由谁担任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以宋美龄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由李登辉担任, 对李能否掌握最高党政权力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这时候, 极具政治手腕的李登辉一方面摆出一副“和平、 谦恭” 的低调形象, 马不停蹄地一一登门拜访国民党元老, 争取其支持;另一方面打出“改革” 旗号策动国民党内要求革新的少壮派在媒体上投书为其造势。

 而时任国民党副秘书长的宋楚瑜在1 月 27日的中常会上突然率先公开发言支持李登辉兼任党主席,更使得“拥李派” 趁势而上, 最后迫使大会通过了由李登辉代理党主席的提案。

 1988 年 7 月, 国民党召开第十三届代表大会, 李登辉正式当选为国民党主席, 最高权力地位基本确定。

 在接下来的党内权力重新分配中, 以宋美龄为首的保守派被挤出权力核心, 在蒋氏父子时期只允许在县市以下层级活动的地方派系领导人则大批被引入“党中央”, 使得

 钱权勾结的“黑金政治” 在李登辉任内发展到极致。

 此外, 为实现所谓“推翻国民党外来政权、 建立台湾国” 的梦想, 李还与民进党公开推行以谋求“台湾独立” 为核心的内外政策,不仅通过“宪政改革” 初步形成了一部“台湾宪法”, 并在国际上大搞“务实外交”, 意图造成“一中一台” 的事实。

 李登辉在任内大力排除异己的行为也直接导致了国民党的分裂。

 1993 年 8 月, 因不满李登辉独断专权、 背弃国民党传统的“一个中国” 政策, 以赵少康、 王建煊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集体退党另组新党, 造成国民党退台后的第一次分裂; 1996 年“总统大选” 前夕, 为了通过选举打倒李登辉, 林洋港、 郝柏村、 陈履安等人违纪参选, 但被李开除党籍, 引起党内支持群众的第二次分裂; 2000 年“总统大选” 时, 时任台湾省长的宋楚瑜因不满李登辉的打压而脱党参选, 最终导致国民党因票源分散而丢失了 50 年执政政权, 国民党正式下野。

 四、 连战:

 在野党图谋翻身(2000 年至今)

 2000 年 3 月 18 日当晚, 愤怒的国民党基层支持群众包围了国民党中央党部, 强烈要求李登辉为“总统” 败选负责, 李被迫辞去国民党主席一职, 由副主席连战接任, 国民党自此进入了连战领导下的在野时期。

 国民党丢失执政权的直接原因为国民党分裂为连战与宋楚瑜两个阵营, 深层次原因却是国民党执政 50 年来黑金、 腐化积弊深重失去民心所致。

 为东山再起、 浴火重生, 国民党自败选后推出了一系列党务改造措施, 全面清除李登辉“台独” 分裂路线的影响, 回归传统的“一个中国” 政策。

 国民党不仅明确将党定位为“中华民国的中国国民党, 不是外省党, 也不是台湾党, 更不是台独党”, 强调国民党追求中国最终能在“民主、 自由、 均富的前提下达成统一”, 并主张两岸在“国统纲领”、“九二共识” 的基础上恢复谈判, 全面开放“三通”、 松绑“戒急用忍” 等等。

 基于赢取 2004“总统” 选举的考虑, 为洗涮“联共卖台” 的污名, 国民党虽然在 2003 年下半年避谈“九二共识”, 并积极推动“公民投票法” 完成立法, 甚至提出“不排除台独成为台湾人民未来的选项”, 但国民党认同、 捍卫“中华民国”, 反对“台独” 的基本立场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随着 50 年执政权的一夕丧失, 加之宋楚瑜、 李登辉成立新政党带走了部分传统国民党票源,使得国民党表现在选票上的政治实力急速下降。

 在 2001 年底的“立委” 选举中, 国民党的席次由之前的 115 席腰斩为 68 席, 得票率由 46%迅速下降为 28.8%, 由第一大党变为居于民进党之下的第二大党。

 基于反“台独” 的共同理念以及对付民进党的共同需要, 国民党早在 2000 年底便结合“系出同源” 的亲民党、 新党等泛蓝势力, 以“立法院” 为舞台, 对民进党展开强力制衡。

 为避免“泛蓝军相争、 民进党得利” 的现象一再发生, 票源高度重叠的泛蓝三党还就 2001 年底的“立委”、 县市长选举以及 2002 年底的台北、 高雄市长选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面对 2004 年“总统” 选举, 泛蓝高层均深知“合则可胜、 分则两败”,为重新夺回执政权, 国亲两党早在 2002 年底便达成“总统选举共推一组人马参选的共识”,并于 2003 年 2 月 14 日正式宣告“连宋配” 成军。

 由孙中山先生创立, 其前身为中国同盟会。

 1912 年, 同盟会联合 4 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

 1919 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

 1923 年 11 月,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 在孙中山领导下, 于 1924 年 1 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次实现国共合作。

 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事变后, 国共第二次实现合作,经过八年抗日战争, 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 重新挑起内战。

 1949 年 7 月 16 日, 为挽救败局, 国民党顽固派成立“非常委员会” , 由蒋介石任主席, 1949 年 12 月 11 日, 国民党中央党部由大陆迁往台北。蒋介石连任总裁至 1975 年 4 月 5 日去世。

 蒋介石去世后, 废除“总裁” 制, 改称中央委员会主席, 由蒋经国连任至 1988 年 1 月 13 日去世。

 其后则由李登辉继任至 2000 年 3

推荐访问:国民党 国民党 完整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