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研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研究,供大家参考。

微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研究

 

 微博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微博作为当今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宠, 逐步成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辅导员要想与时俱进,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充分发挥微博的优势来改变并拓展自己的工作平台, 使微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新途径、 新方法。

 【关键词】

 微博; 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

 一、 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博自 2006 年出现以来, 以其迅捷的传播速度和方便的传播方式,在短短几年迅速推广并引发了 信息传播的“微革命”。

 微博自 2009 年进入我国网民的视线并迅速得到关注, 继而成为最受网友追捧的一种网络工具。

 微博也成为了“2012 中国社会十大关键词之一”, 微博成为新媒体领域备受关注的传播现象之一。

 微博已成为广大网民表达情感的重要空间,微博承载着用户记录生活、 表达观点和释放情绪的诉求。

 大学生的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快, 微博也正在被众多大学生所关注。

 微博所具有的特点适合辅导员和学生之间进行思想表达和感情交流,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 方法和手段, 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有效平台。因此, 如何切实有效地将微博应用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网络时代的辅导员要想深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想成为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有必要了解和使用微博, 并借助微博拓展自己的工作平台, 充分利用好微博为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服务。

  二、 微博给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 大学生微博用户量正以惊人的速度递增。

 微博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成为人学生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

 这种形势下,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环境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 微博的使用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 许多新的阵地,形成了全方位覆盖、 全过程渗透的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

 微博便于辅导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微博逐渐成为大学生随时随地分享信息的交流平台和表达自 我的途径, 当今大学生的个性张扬思维独立, 他们喜欢在微博上记载自己每一天的心情和随感, 微博成了大学生的一个心情记录本, 也比较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所思所想。

 辅导员可以利用微博的“关注” 功能来加强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 解, 通过关注学生微博能实时跟踪和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让学生干部也加入到关注的行列中, 成为其中的一员, 共同关注周围同学的思想动态。

 辅导员借助微博可以快捷的观察到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充分照顾到所有学生。

  (二)

 微博便于辅导员全方位了 解学生喜好

 微博通过关注的相同话题、 标签、 加入的微群来进行关注、 交流和评论, 使具有共同爱好的网友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大学生喜欢在微博上关注、 转发、 评论感兴趣的东西。

 透过微博辅导员可以准确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喜好和感兴趣的话题, 也可以了解一些学生不为人知的闪光点。

 在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谈话时, 辅导员从学生喜欢的东西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首先在心理上赢得学生的认同感, 这样再进一步深入谈话能很顺利地与学生沟通。

 另外辅导员可以有效地利用微博的时尚性和趣味性取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枯燥性, 大大降低甚至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

 如利用微博“评论” 功能还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简、 精、 短的语言以一种草根性、 平民性的交流方式传播正能量, 利用微博“转发” 功能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新的传播渠道,注重微博信息的疏堵结合,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三)

 微博的交互方式便于辅导员关注学生

 微博背对面的关注方式为辅导员关注学生提供便利条件。

 微博交互方式的多样性表现在微博创造了 一种新的交互方式―“背对面” 式, 它无须与人“面对面” 交流, 却可以实现一对一、 一对多的交往, 呈现出一种纵横交错的立体交互模式。

 形象地说就是你站在别人背后关注他, 他不需要主动和你交谈, 这种跟随关系是单向的, 无需对方确认。

 在微博上任意选择一个对象“加关注” 进行跟随, 那么对方微博的更新状况就会随时显示在你的个人空间中, 而跟随对象不用主动和你交流。

 如 MSN.

 QQ 空间等一般需要川户通过验证才能进行交流或者浏览, 相比起来微博能不受限制对你感兴趣的用户进行关注。

 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主动交流, 关注这些学生的微博是一个比较好办法, 在不影响学生的同时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三、 微博作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应用

 当今, 微博己全面地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与此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手段与学生交流、 为学生服务是学生管理工作人性化的体现和要求。

 将其推广到思想政治教育, 这就要求辅导员合理应用网络手段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当前大受学生欢迎的微博可以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载体, 它使得辅导员能够更加及时、 便捷、 深入地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极大地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

 创建信息发布平台

 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让微博在信息发布中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向广大学生发布各类信息。

 如学生关注的评奖评优、 就业推荐信息等, 辅导员通过微博可以将信息及时向学生发布, 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情况, 做到及时、 公平、 公正、 公开。

 由于微博信息传播方式, 辅导员在微博中发布各类信息, 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关注信息。

 比如, 针对刚入校的新生, 可以多发布学校规章制度、 校园环境实施、生活指南等信息。

 对毕业班的学生可以多发布毕业相关事宜、 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的信息。

 平时还可以为学生多发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价值观的励志信息。

 总之在微博这个平台里, 能让大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

 创建心理观测平台

 通过微博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 对大学生非理性情绪进行正确的平衡和疏导。

 微博是学生晒心情、 表露情绪的场所, 辅导员要注重利用微博的释放功能, 即通过微博这个平台缓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微博上的

 热议话题既包括学生间的人际冲突、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也有社会不公正现象、 触动民族感情的大事件等。

 这些问题往往很容易触动大学生敏锐活跃的思维, 大学生对此的反应会很强烈。

 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 就可能会引发学生群体性事件, 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这时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微博舆情, 及时了解学生微博的思想动态, 及时与学生进行轻松互动, 把他们激动的情绪进行“降温”, 通过正确引导逐渐消除他们的非理性情绪。

 辅导员还可以选拔优秀学生干部组建微博评论员队伍, 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发布更新微博, 消除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宣传。

  (三)

 创建增强班级凝聚力的“班级微博”

  班级微博作为一个专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以辅导员为纽带组建平台。

 学生在使用“班级微博” 过程中感到为他们设立的“班级微博” 速度快, 传播面广, 会对辅导员、 学校产生认同感,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果辅导员自身没有微博, 也没体验过微博生活,是无法真切体会为何学生如此热衷于微博, 自 然也远离了 学生的真实生活, 远离他们的真实思想状态。

 班级微博中要求所带学生都加入, 而且让学生渐渐认同班级微博作为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发布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辅导员在建设和更新班级微博的过程, 也是一个整理个人思路和知识的过程, 并且在学生的回复、 关注等反馈中能准确掌握自身工作优点和不足, 从而在工作中扬长避短。

 班级微博还可以添加其他辅导员、 院系相关老师和学院的微博, 辅导员通过班级微博也可以关注到其他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思路和风格, 及时掌握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动态, 在学习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

 此外, 辅导员在“微博班级” 建设中要始终扮演

 引路人角色, 敏锐洞察社会和学校热点,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主题健康时尚的讨论,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尹晓敏.

 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思想教育研究 2011. 9.

  [2] 沈革武、 阎高程. 校园微博建设及其文化育人功能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9.

  [3] 蒋奇艳.

 “微” 元素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 2013. 6.

  [4] 贺善侃.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看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 思想理论研究. 2011. 6.

  基金项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研会项目 A-0504-13-SZY04-2013GSZ04

 作者简介:

  梅元媛(1979-), 女, 汉族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讲师 工学硕士 研究方向 计算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微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研究 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