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内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内涵,供大家参考。

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内涵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2018 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我市 2017 年的六大战略任务之一,又是 2018 年要实现的六大新突破之一,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建设美丽**,必须按照十九大精神指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刻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实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人类更加幸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是有效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环境美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自然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方案,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基础,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在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生态环境基石。

 准确把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内涵和实质作了高度凝练的集中表述,并与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交互贯通,多维度、多层次阐释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界有自身的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著名的论断之一。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写入党章,标志着这一理念已成为指导国家长期发展的基本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迈向新境界。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就要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必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发挥制度和法治的引导、规制功能,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的重点任务 全力以赴搞好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实施泰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努力打造“生态友好、环境美丽、功能完善、文化永续”的生态功能区。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调发展长效机制。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

 坚决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大力开展“蓝天碧水净地”三大行动,巩固扩大环保督察和环保攻坚工作成果。加大燃煤污染、工业无组织排放、城市扬尘、汽车尾气等整治力度,确保各项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蓝天白云天数持续增加。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实现大汶河上游支流水质逐步改善。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

 坚持不懈抓好造林绿化。继续实施“绿满**”行动,集中抓好城区绿色空间、荒山绿化攻坚、绿色廊道、森林镇村、河湖湿地景观林、破损山体植被恢复“六大生态绿化工程”。注重城市绿化景观节点设计,突出“山水石松竹”五大元素,努力打造城区重要路段和窗口区域的园林景观。抓好公路、铁路、河流“三边”生态廊道和大汶河水系生态林带建设。加快荒山绿化进程,力争 3 年基本实现宜林荒山绿化全覆盖。集中连片实施农田林网建设,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区。

 强力推进生态制度建设。高水平、高标准搞好生态文明规划建设;继续推进“河长巡查制度”;探索实行田长制;推广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构建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

 逐梦之旅无坦途,破浪前行须奋进。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美丽**,必须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不断实现新突破!

推荐访问: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体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内涵 共生 人与 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