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维桢与《西湖竹枝词》,优秀专业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杨维桢与《西湖竹枝词》,优秀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杨维桢与《西湖竹枝词》,优秀专业论文

 

 论杨维桢与《西湖竹枝词》 中文摘要:

 在元代后期的诗文作家中,杨维桢是一位在当时和后世毁誉不一的人物。但在竹枝词的发展史上,他却是一位有创造性的作家。竹枝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本起源于民间。到了元末,杨维桢创作了《西湖竹枝词》,推动了当时社会文人竹枝词创作的热潮。他的竹枝词创作在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和创新,提高了竹枝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竹枝词的影响。

 关键词:

 杨维桢

 西湖竹枝词

 创作

 Abstract :

 In later period of Yuan Dynasty,

 Yang Weizhen was a prose writer who was been praised or blamed in at that time and later generation. As one sort of literature style,ZhuZhiCi (ZZC) origins in folk.

 Yang Weizheng indite ZZC of xi’hu at last years of Yuan Dynasty. He impelled the social writer to create ZZC at that time greatly. the creation of his ZZC

 in theme, expression means and so on, ha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nnovation, enhanced the literature status of ZZC and

 expanded influence of ZZC .

 Key words:

 :

 Yang Weizhen; ZZC

 of xi’hu;Creation

 一、引言 杨维桢是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擅名一时,颇有特色,融会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等诗人的长处,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以纵横奇诡、秾丽妖冶为其风格,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为其特征,在当时诗坛令人耳目一新,时人称为“铁崖体”(亦称“铁体”)。

 《西湖竹枝词》是杨维桢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杨维桢也邀请了一百多位诗人来写和诗,从而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西湖竹枝词》实际上是杨维桢对诗歌进行革新的工具。

 二、竹枝词的发展 《乐府诗集》卷八十一“竹枝”条注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

 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巷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1]P860

 《竹枝》本为民歌,经刘禹锡创制,遂成为乐府一体。《竹枝词》的创作在元末蔚然成风。杨维桢是元末创制《竹枝词》的重要倡导者,他曾于至正八年(1348)自述其创作缘起:“余闲居西湖者七、八年,与茅山外史张贞居、苕溪郯九成辈为唱和交。永光山色,浸沉胸次,洗一时尊俎粉黛之习,于是乎有《竹枝》之声。好事者流布南北,名人韵士属和者无虑百家。道扬讽谕,古人之教广矣。是风一变,贤妃贞妇,兴国显家,而《烈女传》作矣,采风谣者,其可忽诸?” [2]P1977

 杨维桢的《竹枝词》在题材上比唐代《竹枝词》有所发展。刘禹锡曰:

 “竹枝,巴歈也。……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焉。” [1]P860 淇濮多郑风,艳即咏男女之情。唐代《竹枝词》在《乐府诗集》中收录 20 首。正如刘禹锡所说,多咏男女之情,还有乡关之思。如刘禹锡最有名的《竹枝词》之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作晴)。” [1]P861 表现乡情的有,李涉的《竹枝词》:“十二峰头月欲低,空朦江上子规啼。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春风忆建溪。” [1]P861 杨维桢的竹枝词表现的内容更丰富些。除了竹枝词中固定的咏男女之情和乡情的题材之外,他还结合现实,表现人民的生活境遇以及风俗特点。

 杨维桢的《竹枝词》有《西湖竹枝歌》、《吴下竹枝歌》、《海乡竹枝歌》共二十首。清·王士祯的《渔洋诗话》曾有“竹枝古称刘梦得、杨廉夫” [3]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中说:“廉夫自负五言小乐府在七言绝句之上。然七言竹枝诸篇,当与小乐府俱为绝唱。刘梦得以后,罕有伦比,而竹枝尤妙。” [4] 竹枝词是众多诗体中的一种,始于唐代,原本流行于巴东(重庆、湖北)沿江一代的民歌。当地人们演唱竹枝,声调高亢激昂,“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刘禹锡语)。其内容多以男女爱情为主题“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刘禹锡语),风味浓艳。写作风格上都是极其随意的,与其他诗体相比,更能具备诗歌最感人的真诚。直至唐代,刘禹锡、白居易的竹枝词创作标志着文人竹枝词的兴起。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格上都融进了文人诗的特色。内容上添加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寄托个人抱负,抒写世态人情;感情色彩上频添“苦怨”之情,男女离别之苦;降至元末,复古风起炙热,杨维桢这位追求“以情性为本原”的诗人必然以此摆脱后世思想观念和文学形式上的诸多格套的束缚。接着在廉夫的竹枝词中便一扫以往竹枝爱情诗绵绵离别之苦,诗中的美女形象也不再是纤弱、娇贵、哀怨的少女。一名阳光少女活力四射,在船头引吭高歌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车载斗量的珍珠又有何稀罕。少女的情感之豪放、个性之张扬一如作者,力透纸背。

 元末,文人竹枝词在东南沿海地区刮起了一场流行风,就此出现了竹枝词创作的高峰。杨维桢的作品出世,一时形成了繁荣的局面“从而和者数百家”。当时作《竹枝词》者,除杨维桢、张贞居(天雨)、郯九成(韶) 外,还有倪瓒、吴复、郭翼、沈石、康棣、黄季伦、吕诚、徐梦吉、欧阳公瑾、周溥、张田、李孝光、柯九思、甘立、陈樵、黄公望、陆居仁、申

 屠衡、熊梦祥、钱惟善、于立、顾瑛、张简、卞思义等人。他们与杨维桢同样有着相类似的经历,无不同声相应。毫无疑问,东南沿海一带的文人在杨维桢的带领下找到了被遗忘的“自我”,在正统文化以外的民间题材中选取了最富有个性的一种来表达肯定自我的文化心态。这使竹枝词的创作烙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三、杨维桢对竹枝词的贡献 杨维桢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所写的竹枝词,如《海乡竹枝词》、《西湖竹枝词》等,有不少是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通俗清新。杨镰先生在《元诗史》中是这样评价杨维桢的竹枝歌的:“杨维桢在元后期诗坛是以乐府诗扬名立万,但在民间则是因‘竹枝体’而广为人知”,确实,杨维桢的《西湖竹枝歌》在当时影响非常巨大。

 四部丛刊本《铁崖古乐府》卷十载有杨维桢的这九首《西湖竹枝歌》。这九首诗都是以青年女子的口吻写的。其第一首为“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介绍了西湖的大致景物,为后面的诗做了一个铺垫,是后面几首诗的引子;其他八首都是女子的爱恋之词,其中有“为郎歌舞为郎死,不惜真珠成斗量”的豪迈气概,有“楼船无柁是郎意,断桥有柱是侬心”的即兴埋怨,有“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的缠绵情愁,有“歌声唱入箜篌调,不遣狂夫横渡河”的追悔莫及,有“妾死甘为石新妇,望郎忽似飞来峰”的痴情等待等。

 纵观杨维桢的“竹枝词”创作,他对竹枝词发展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拓展了竹枝词的题材范围 从题材看,正如王士桢《带经堂诗话》所指出:“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可见,竹枝词的题材,多泛风土,地方色彩浓厚。杨维桢的竹枝词,据吴复于元至正六年编辑的《铁崖先生古乐府》卷十收有《西湖竹枝歌》九首、《吴下竹枝歌》七首,《海乡竹枝歌》四首,共计二十首,除了像唐人竹枝词所表现的旅人离愁别绪、儿女柔情外,更多地吟咏湖山之胜、人物之美,反映民生疾苦。风格清丽隽永,开人耳目,其内容大大扩展。如他的《西湖竹枝歌》,歌咏西湖湖光山色,人物之美和爱情之美。此首专咏西湖,可以说是杨维桢竹枝词的代表作,“笔端高爽处,往往逼李供奉” [6]P238 ,有西湖一样的自然美。

 劝郎莫上南高峰,劝侬莫上北高峰。

 南高峰云北高雨,云雨相催愁杀侬。

 “劝郎”首可谓杨维桢竹枝词描写爱情的代表作,“其婉丽梦得靡加” [6]P242 。

 在形式上,杨维桢把《竹枝词》与咏西湖结合起来,创作了《西湖竹枝词》。“咏西湖,

 可以说是南宋偏安杭州之后才成为社会风气的。” [5]P640 宋元之际董嗣杲《西湖百咏》是七言律诗,到了杨维桢,才把咏西湖的诗题与乐府诗体结合起来。成为《竹枝词》中的一个类型。同时还衍发出了《吴下竹枝词》、《海乡竹枝词》。这可以视作杨维桢对《竹枝词》的发展。

 2 、增强了竹枝词的表现力、提高了竹枝词的文学地位 杨维桢的竹枝词因内容开阔,婉丽动人,且多有创造,而被明清诗论者视为唐代刘禹锡之后的第一人。如果说刘禹锡使竹枝词由民歌体小诗成为一种文人正式创作的文学体裁的话,那么杨维桢则使竹枝词成为表现羁旅哀愁、爱情,吟咏山水风物、人情,反映社会现实等极富艺术表现力的文学形式。

 首先,他用古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改造和发展竹枝词,并吸收了唐代元白“新乐府”批判现实的精神,大大提高了竹枝词的表现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沿续不绝和不断发展的文学样式,犹如把一条在山间徘徊的小溪引入了茫茫大海,在竹枝词的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块里程碑。

 其次,杨维桢还注意借鉴南朝乐府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将民歌特有的清新刚健的语言和悠扬婉转的音节融入诗中,达到了“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的境界,从而使他的竹枝词具有热情洋溢的民歌色彩和地域风韵。如他的《西湖竹枝歌》咏西湖山水风情和人物、爱情之美,《吴下竹枝歌》专咏苏州,《海乡竹枝歌》咏海乡盐户的生活,清丽质朴,琅琅上口,颇有竹枝词的原汁原味。

 可见,杨维桢在提高竹枝词表现力上,将古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和元白“新乐府”批判现实的内容融入其创作中,并吸收南朝乐府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的民歌情调,从而也大大提高了竹枝词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既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又具有浓郁的民歌与地域色彩的艺术形式。

 3 、倡导并掀起了竹枝词的创作热潮,扩大了竹枝词的影响 在杨维桢的竹枝词创作中,《西湖竹枝歌》最有名气和影响,并由此掀起了一个竹枝词的创作热潮。

 《西湖竹枝词》刻版流行后,影响极大,“听我西湖竹枝词”几乎成为一种时尚。这股风甚至吹进了小姐们的闺阁。“‘杨铁崖制西湖竹枝曲,和者百家’。兰英、惠英见之,笑曰:‘西湖有竹枝曲,东吴独无竹枝曲乎?’乃效其体作苏台竹枝十章。杨见其稿,手题二诗于后云:‘锦江只见薛涛笺,吴郡今传兰惠篇。文采风流知有日,连珠合璧照华筵’。‘难弟难兄并有名,英英端不让琼琼。好将笔底春风句,谱作瑶筝弦上声。’” [7] 甚至元末一些民间传说中的鬼神也赶时髦,作起“竹枝词”。如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诗人揭斯未作官时,浪迹于湖南湖北一带。有一次船停泊在湘江边,二更天,披衣坐船头上,这时明月如画,忽

 然见到中流飘来一双小船,逐渐靠近揭斯,船上有一位淡妆素裹的女子,向他施礼,揭问她是何人,她说是商人之妻,与揭斯有一段前世姻缘。这女子临别时作了一首诗,也是竹枝词的格调: 盘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口契茶。

 黄土作墙茅盖屋,庭前一树紫荆花。

 元末,杨维桢领袖东南诗坛,竹枝词经他倡导,振臂一呼,翕然响应。凭借他的名望和倡导,遂掀起了竹枝词创作的热潮,并由此而扩大了竹枝词的影响。

 另外,杨维桢的竹枝词在形象、音调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民歌特点,艺术上也运用比兴和谐音双关、重叠回环等民歌常见的手法,这应该说是他的竹枝词充满生气和活力,质朴动人,琅琅上口的优点所在,然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清人翁方纲认为“竹枝本近鄙俚……杨廉夫乃以浮艳得之”。如《西湖竹枝词》之五: 望郎一朝又一朝,信郎信似浙江潮。

 床上耆龟有时烂,臂上守宫无日销。

 其中“臂上守宫无日销”,浮艳溢于言表。但这只是他偶尔之表现。倒是有些竹枝词描写过于文雅,应该说是其缺点所在。

 四、总结 从整体看,杨维桢竹枝词创作瑕不掩瑜,既有刘禹锡的风情,又有自己独特的韵致。这是他转益多师的艺术修养决定的,也是他才务驰骋,意务新异的艺术追求的结果。其特点也是比较明显的,有的质朴清新,隐含古乐府精神;有的柔媚旖旎,具有南朝民歌风味;有的自然隽永,可以窥见李白情采。

 注释:

 [1]、[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2]、[清]顾嗣立等选编,《宋金元文学批评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3]、[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P171; [4]、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P1459; [5]、杨镰著,《元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 [6]、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7]、杨维桢诗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年,P54;

 参考文献:

 [1]、李廷锦选析,《历代竹枝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年 8 月; [2]、孙小力,《杨维桢年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

 [3]、丘良任,《竹枝纪事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

 [4]、[元]杨维桢编,《西湖竹枝集》[C]《武林掌故丛书编本》第六集;

推荐访问:优秀专业论文 竹枝词 西湖 优秀 西湖竹枝歌杨维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