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教学“浪漫满屋”,优秀专业论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诗歌教学“浪漫满屋”,优秀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让诗歌教学“浪漫满屋”,优秀专业论文

 

 让诗歌教学“浪漫满屋”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初中诗歌教学的现状,提出创设有效诗歌课堂的观点,力求通过精心导入、指导诵读、感受意象、读写结合、注重积累等教学环节,不断促进诗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歌教学

 兴趣

 能力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两千多年来,无数诗歌的醉心之作令人忘情其间,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到“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情怀;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怀,无不凝聚着真挚的情感与无尽的文学魅力。著名教育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愈来愈重,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初中诗歌教学“重默写,重应试”的现状,却让诗歌处于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那么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创设充满浪漫之美的诗歌课堂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小小的的建议。

 一、

 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①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有关诗歌的审美心境中,使学生在无限的期冀中展开学习。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篇优美的导语:“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静谧的月夜,每声归雁的啼鸣,每片秋叶的飞旋,无不牵动着游子思乡的心弦,无不牵引着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在乡思正浓时,诗人们总是将深深的思乡情凝于笔端。今天,我们就随着余光中优美的文字感受这种人间至真至纯的思乡情吧。”在这里,精彩的导语似一道优美的画卷,将诗歌的意境在学生面前展开,有了真切的情感共鸣,又何愁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呢?再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在歌曲《但愿人长久》柔婉动人的歌声中展开,

 让优美的音乐烘托出诗词的意境;而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则可以用绘画导入的方式,把壮美的长城雪景图与相应的乐曲搭配,使学生的心灵融入祖国壮丽多娇的景色之中。除了以上导语引入、音乐导入、绘画导入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故事导入、表演导入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

 反 复诵读,整体感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第一要素,也是开启诗歌宝库的金钥匙。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采用教师范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诵读机会,让他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形成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如,在诵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教师在古筝凄美的乐声中展开范读:“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此刻,教师饱含着前路未知、英雄末路的悲痛之情,令学生融入诗歌的情境之中,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其中“云横”二字语气平缓,“秦岭”略为上扬,而“家何在”则把音调上扬到了顶点,声音拖长,将左迁蓝关的悲痛之情充分地表现出来。“雪拥”语调重回平缓,声调低沉,“蓝关”二字音调下降,到“马不前”将语调降到极点,“马”字拖长,“前”字顿收,将英雄末路的悲痛淋漓抒发,却又戛然而止。此刻,乐声悠悠,余音袅袅,诗歌的意境尽在诵读中得以表现,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结合诗歌意境进行诵读,诗歌的情境之美尽在诵读中展现。

 三、 感受意象,品味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诗歌意象,在想象和联想中深入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在学习马致远的《秋思》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现一副《秋思》水墨画卷,苍凉的画面中,诗人羁旅漂泊的哀愁呼之欲出,然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秋思》中的九个意象进行配乐朗读,通过一系列的自读感悟,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深入

 的感受,一位学生说道:“在苍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带着几分清寒冷冷吹来。几株枯树在风中瑟缩,枯黄的藤萝无力缠绕,一只孤鸦在暗红的斜阳下啼鸣飞远,莫非它也不堪这凄冷的秋意吗?望远方,小桥流水之畔,几户人家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如此温馨又如此辽远,诗人望着这温馨一幕,心中涌起潮水般的孤寂,此时此刻,是谁与他相伴呢?唯有身侧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短短二十三字,九个名词,十一个意象,让学生感同身受,其中的秋思之情,羁旅漂泊之感,以及诗人于黑暗官场中愤然退隐的失意, 让学生深深为之慨叹。可见,抓住诗歌的意象,巧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境,足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四、 读写结合,深入理解 荷尔德林认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诗人,都拥有诗情、诗意、诗心、诗性。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妨将诗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去写。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改写诗歌,将感悟化作灵动的文字,在学过《诗经·蒹葭》时,一位教师让学生把诗歌改写为现代散文,经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他们了解到诗歌主要采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巧妙地渲染气氛,于是一位学生写下:“苍茫的芦苇丛啊,那晶莹的白露化为清寒的晨霜。我所倾慕的佳人啊,正伫立在秋水茫茫的远方。我想要逆水而上,追寻美丽的佳人啊,但道路是如此的漫长!我要顺水而下追随梦中的她啊,她仿佛正在那片如烟的碧水中央。”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诗歌或者续写诗歌,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在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不妨让学生仿写这首富有情趣的小诗,将自己想象成清丽的荷花,优雅的兰草,或者婀娜的柳树,在尽情的抒写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在不断的练笔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此外,在引导学生学写诗歌的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提炼各种写作技巧、情感表达的方式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五、日积月累,实践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宋代诗人陆游也说过:“汝

 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国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课堂中学到的诗歌仅仅是浩瀚海洋中的点滴之水。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积累更多的诗歌。如,教师可以定期举行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如古人一般谈诗诵词,效仿古人文学风雅之余,也收获一份学习的轻松与快乐。又如,教师可以每天在课上抽出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配乐诵读自己搜集到的优美诗歌或者自己写的小诗。再如,教师也可以在班内开辟一块“诗歌园地”,或在校内网站设立“诗歌芳草苑”,为学生提供交流或者发表新作的机会,以不断提高学生积累诗歌,学习诗歌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些优秀的歌词学习诗歌……通过这些精彩的活动,诗歌已完全融入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一份诗情诗趣。

 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诗歌是一种文化素养,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相信只要精心创设有效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诗歌课堂也可以“浪漫满屋”,我们的诗歌教学也终将成为引领学生不断前进的美丽风帆!

 注释:

 ① 边玉芳.教育心理学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5)

 ② 刘玉清.初中古代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8). 参考文献:

 [1] 刘玉清.初中古代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8). [2] 杨润刚.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诗歌的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推荐访问:优秀专业论文 满屋 诗歌 优秀 让诗歌教学 优美诗歌集推荐